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编码:1910300603
课程类别:通识课程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学分:3(含实践教学)总学时:40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
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二)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懂得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培养目标
1.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课程目标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接续奋斗的历史,懂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人民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课程目标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辛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懂得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程目标3.了解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和重大意义,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坚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课程目标4.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自觉用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课程目标5.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树牢唯物史观,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 |
1.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2.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1.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使命; 2.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3.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救亡图存的奋斗过程。 |
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
1.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2.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
1.依据所学知识,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人民近百年来奋斗探索的必然选择; 2.理解和认同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等; 3.厘清1840-194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和历史主题。 |
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 |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近百年奋斗、创造、积累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设成就; 2.认识建国以后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之间的辩证关系; 3.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理解和认同。 |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1-5课时
导言和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支撑课程目标1、2、5)
第1课时导言
第2课时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第3课时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第4课时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第5课时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课前准备
(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
(2)充分理解讲义内容,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及目标要求,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分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后来,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逐渐衰退;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西方之间的差距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特征;
(3)在超星学习通上推送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等相关资料让学生预习。
1.1课外学习评价
学生用课余时间,围绕老师布置的问题阅读相关资料和查找相关视频,弄清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在上课前形成完整文稿,制成PPT,在上课时进行讲解、汇报,基本完成了作业。
1.2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及目标要求,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分期。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向,使学生认识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必然性;落后就要挨打。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后果是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对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最后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能力要求
a.具备系统思维能力
b.具备批判思维能力
c.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d.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1.3教学方案设计
(1)认真设计教学逻辑,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掌握:1840-191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和历史主题,掌握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大史实;重点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相互关系,探讨反侵略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切实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2)查询、收集本课程相关的前沿理论;
(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主要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中国人民的反抗以及失败的原因为脉络进行讲解;
(5)设计问题: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相互关系是什么?线上用1个课时进行课堂交流互动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2.课内教学
(1)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分5节进行授课。
(2)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预设一些自由发言式的问答和讨论题目。
2.1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有
(1)导言(1个课时)
(2)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1个课时)
(3)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个课时)
(4)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1个课时)
(5)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1个课时)
主要包含的知识点有:(1)中国近现代史综述;(2)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3)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4)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5)鸦片战争的爆发;(6)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7)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8)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9)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10)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于复杂的历史问题,例如: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问题?以知识讲授和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能够透过事物发展的现象看到本质,能够看清今天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应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要求,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既使学生能够掌握“两大了解”(了解国史、了解国情),又为深刻领会“四大选择”和“三个为什么”做铺垫。
教学重点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2)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3)了解近代中国由盛转衰的历史
(4)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5)如何评价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6)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学难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
(2)主要矛盾与社会性质的关系
(3)如何评价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4)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2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在课件中实现文本、影像、图片等多种手段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情况下,注意文理科区别,因材施教,采用专题讲授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理论思维的训练。
2.3 课内小结
以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灿烂辉煌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中华古代文明在近代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会败下阵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表现: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这一性质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与此同时,中国近代社会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应运而生,并逐渐开始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课堂上积极响应的同学提出表扬,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预习。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如何探索国家出路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5)阅读课本第二章、第三章内容,同时阅读李鸿章、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人物传记。
第6-8课时
第二章 不同社会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支撑课程目标1、2、5)
第1课时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第2课时 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3课时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课前准备
(1)回顾《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等相关内容,对学生搜集资料做好思想准备;
(2)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
(3)调整本次教学活动中拟采用的PPT,设计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做好思想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
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及经过;对其失败的原因分析;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的逐步加剧,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渐加深。为了解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以各自的方式探求国家的出路。但是他们都失败了,这种失败构成了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逻辑前提。
(2)能力要求
a.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b.能够分析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如何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c.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d.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辩证的分析
1.3教学方案设计
(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维新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比较与评价;“中体西用”的评价;维新运动的特点。
(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对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探索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得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救中国的结论;
(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
(6)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2.课内教学
(1)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分3节进行授课。
(2)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预设一些自由发言式的问答和讨论题目。
2.1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有
(1)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1个课时)
(2)洋务运动的兴衰(1个课时)
(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1个课时)
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3)洋务事业的兴办;(4)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5)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6)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对于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要引入世界观、方法论的概念,运用阶级分析法,建议通过学生对各阶层阶级属性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近代中国各阶级、政治派别探索中国出路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及其历史意义,比较他们探索过程中的差异并注意评价的角度,探讨他们探寻中国出路的教训。
教学重点
(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3)维新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
教学难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比较与评价
(2)“中体西用”的评价
(3)维新运动的特点
2.2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在课件中实现文本、影像、图片等多种手段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情况下,注意文理科区别,因材施教,采用专题讲授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理论思维的训练。
2.3课内小结
总结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使学生了解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为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提出本次课的重点是由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主要内容。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引导学生思考: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局限性有哪些?
(3)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异同?
(4)阅读教材第三章,查阅辛亥革命的有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及孙中山、黄兴、袁世凯等历史人物的生平。
第9-12课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支撑课程目标1、2、5)
第1课时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2课时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3-4课时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课前准备
(1)回顾《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搜集资料做好思想准备;
(2)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
(3)调整本次教学活动中拟采用的PPT,设计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做好思想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
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辛亥革命的兴起及经过;对其失败的原因分析;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
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活动以及基本理论情况,熟悉武昌起义、帝制覆亡、民国建立与袁世凯窃国的过程,分析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历史结论。
(2)能力要求
a.具备史料搜集与甄别能力
b.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c.能够分析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如何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d.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辩证的分析
1.3教学方案设计
(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三民主义的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相同与不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如何评价三民主义?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对资产阶级探索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得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的结论;
(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
(6)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2.课内教学
(1)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分4节进行授课。
(2)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预设一些自由发言式的问答和讨论题目。
2.1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有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个学时)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个学时)
(3)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2个学时)
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及其政治纲领;(3)三民主义的提出;(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5)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覆灭;(6)中华民国的建立;(7)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8)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要引入世界观、方法论的概念,运用阶级分析法,建议通过学生对各阶层阶级属性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近代中国各阶级、政治派别探索中国出路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及其历史意义,比较他们探索过程中的差异并注意评价的角度,探讨他们探寻中国出路的教训。
教学重点
(1)三民主义的内容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相同与不同
(3)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教学难点
(1)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2)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2.2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在课件中实现文本、影像、图片等多种手段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情况下,注意文理科区别,因材施教,采用专题讲授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理论思维的训练。
2.3课内小结
总结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失败,使学生了解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为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提出本次课的重点是由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主要内容。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4)阅读教材第四章,查阅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有关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本史实;了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历史人物的生平。
第13-17课时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支撑课程目标1、2、5)
第1-2课时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3-5课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课前准备
(1)回顾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等相关著作,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生平,对学生搜集资料做好思想准备;
(2)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
(3)调整本次教学活动中拟采用的PPT,设计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做好思想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
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的知识分子再次思考中国的出路,他们从文化心理角度进行探讨,强调必须改变中国的国民性。他们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文学革命,极大地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了解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领会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前进中的推动作用,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增强对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坚定跟中国共产党走的信念。
(2)能力要求
a.具备史料搜集与甄别能力
b.具备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能力
c.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d.能够分析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
1.3教学方案设计
(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理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主要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的讲解和讨论,推导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
(6)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2.课内教学
(1)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分5节进行授课。
(2)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预设一些自由发言式的问答和讨论题目。
2.1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有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个课时)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个课时)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个课时)
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7)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8)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进行;(9)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领会五四运动是在新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从时代背景、领导力量、运动主体等方面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显著的差异,因而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通过课堂互动,使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
教学难点
(1)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理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2.2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式+实践
实践项目是典章文集阅读类(如“读书报告会”和“名作赏析”等实践活动);观视频资料类(如“佳片有约”和“爱国主义电影展播”等);主题征文比赛及历史论坛等。
2.3课内小结
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掌握中国共产党产生后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领会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4)引导学生思考: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
(5)阅读课本第五章,观看电视剧《寻路》、《长征》,阅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查阅井冈山根据地的相关资料。
第18-20课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支撑课程目标1、2、4、5)
第1-2课时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第3课时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1.课前准备
(1)回顾毛泽东相关著作,对学生搜集资料做好思想准备;
(2)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
(3)调整本次教学活动中拟采用的PPT,设计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做好思想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
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处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基本经验?土地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长征及长征精神?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而懂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新道路对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
(2)能力要求
a.引导学生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实质以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b.引导学生疏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等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c.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1.3教学方案设计
(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中国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红军长征的胜利;八七会议的评价;党内“左”倾错误反复出现的原因;
(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主要通过讲解历史事实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掌握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独创性的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在其中做出了杰出的重大贡献。了解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
(6)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2.课内教学
(1)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分3节进行授课。
(2)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预设一些自由发言式的问答和讨论题目。
2.1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有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2个课时)
(2)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1个课时)
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性质;(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4)土地革命的发展及其挫折;(5)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6)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
通过对革命道路探索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掌握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独创性的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在其中做出了杰出的重大贡献。让学生熟悉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屡犯教条主义错误的原因,了解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中国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教学难点
(1)八七会议的评价
(2)党内“左”倾错误反复出现的原因
2.2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在课件中实现文本、影像、图片等多种手段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情况下,注意文理科区别,因材施教,采用专题讲授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理论思维的训练。
2.3课内小结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对共产党人、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屠杀。但共产党人、革命群众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又继续战斗。1927年初到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先后举行了百余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农红军,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特别是与党内“左”右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终于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已初步形成。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由于对中国情况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又产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损失。党内产生“左”倾错误既有形势的刺激,也有社会基础,更重要是未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引导学生思考: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4)引导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5)引导学生思考:国共为什么再次合作?
(6)阅读教材第六章,阅读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观看抗日战争的纪录片或影视资料,国共抗日的史实。
第21-24课时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支撑课程目标1、2、4、5)
第1-2课时 日本侵略中国与全国性抗战
第3-4课时 国共合作抗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
1.课前准备
(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
(2)充分理解讲义内容,回顾历史上中日之间的关系,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认识到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路线,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的意义;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通过史实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熟悉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联系时事,以安倍为首的日本右翼势力出于某种政治需要,对早有定论的一些历史问题大做翻案文章,称对中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是出于对国土的防卫,不承认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同时对学生搜集的资料做好思想准备;
(3)调整本次教学活动中拟采用的PPT,认真设计教学逻辑,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做好思想准备
(4)查询、收集本课程相关的前沿理论。
1.1课外学习评价
要求学生选读书籍《日军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全民抗战气壮山河》、《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一寸河山一寸血》、《还我河山》、《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原抗战》、《国家记忆》、《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南渡北归》、《国破山河在》、《东北抗日联军纪实》、《八路军抗战纪实》、《新四军抗战纪实》以及观看电影《血战台儿庄》、《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南京大屠杀》等,通过写书评或影评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
深刻体会民族生死存亡时刻,中华民族不当亡国奴、不怕牺牲、浴血抗战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力量。正确认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全面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和经验。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学生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
(2)能力要求
深刻体会民族生死存亡时刻,中华民族不当亡国奴、不怕牺牲、浴血抗战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力量。正确认识形成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性。正确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和经验,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得学生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理性分析当前中日关系。
1.3教学方案设计
(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其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其原因;国共两党及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和评价国共两党及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教学手段:采用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与学生演讲讨论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主要通过讲解历史事实和讨论,使学生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了解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方针与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打败日本侵略者必须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懂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最后联系当前时事,分析中日关系走向。
(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
(6)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2.课内教学
(1)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分4节进行授课。
(2)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预设一些自由发言式的问答和讨论题目。
2.1教学内容
(1)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个课时)
(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1个课时)
(3)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0.5个课时)
(4)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个课时)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0.5个课时)
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2)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3)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4)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6)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7)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8)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9)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10)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2)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13)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14)抗日战争的胜利;(1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通过对日本侵略中国以及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方针,由此推出国共再次合作的可能性;使学生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路线,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使学生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懂得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必须打败、同时也是能够打败的;让学生认识到忘记过去的民族就会失去未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悲壮的历史,是为着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为着更好地前行。当和平、发展、交流、合作已汇集成当代不可阻挡的时代大潮的21世纪,经受过战争洗礼的中国人民正义最坚定的步伐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也正以最友善、最诚挚的情怀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
教学重点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其意义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其原因
(3)国共两党及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1)如何分析和评价国共两党及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2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在课件中实现文本、影像、图片等多种手段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情况下,注意文理科区别,因材施教,采用专题讲授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理论思维的训练。
2.3课内小结
通过对日本灭亡中国既定方针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性质及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个人的尊严;通过对国共再次合作的讲解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通过了解国共抗战的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使学生了解到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路线,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通过对抗战胜利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打败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斗争?
(3)引导学生思考:国民党为什么会迅速走向崩溃?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阅读教材第七章,观看影片《开国大典》,纪录片《重庆谈判》、《大决战》等,查阅解放战争相关资料。
第25-28课时
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支撑课程目标1、2、5)
第1-2课时 从争取和平到内战爆发及国民政府处在全民包围之中
第3-4课时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及新中国的成立
1.课前准备
(1)回顾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历史,对学生搜集资料做好思想准备;
(2)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
(3)调整本次教学活动中拟采用的PPT,设计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做好思想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
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斗争?国民党为什么会迅速走向崩溃?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
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基本概况,从中理解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英明决策。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建国的诚意以及彻底打败美蒋反动派的决心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能力要求
a.对二战胜利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的分析及国共两党分别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发展之必然性的能力。
b.通过指导学生对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概括,获得正确的历史结论的能力和横向联系的能力。
c.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1.3教学方案设计
(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主要通过案例讲解和讨论,得出中国共产党针对抗战胜利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采取的方针政策,但最终没能阻止战争爆发;通过对解放战争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前途。
(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
(6)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2.课内教学
(1)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分4节进行授课。
(2)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预设一些自由发言式的问答和讨论题目。
2.1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有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个课时)
(2)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1个课时)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1个课时)
(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1个课时)
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坚决反击;(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4)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民的广泛发动;(5)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6)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7)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9)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0)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11)中国革命胜利的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通过对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和共产党政策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谁在破坏和平谁在维护和平,谁要为战争负责;通过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讲解,使同学们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消灭封建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解放战争才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并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由于战后中国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国民党政府实行专制独裁,对民主党派迫害、镇压,使其走合法斗争之路破灭,主观上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承担历史的重任,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及其对民主党派的争取与团结政策也使中间道路成为不可能,民主党派纷纷表示承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通过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点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2)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3)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难点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2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式+纪录片+线上教学
2.3课内小结
战后的政治形势,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但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是崎岖、曲折的。但由于国民党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对民主改革,试图凭借武力继续巩固一党专制政权,计划先在关内大打,而后在关外大打,在其准备就序后,悍然全国规模的内战。国民党政府由于实施专制独裁统治及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早已丧失人心。全面内战发生后,又横征暴敛,无限制发行纸币,引发通货膨胀,结果在国统区,形成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在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对中国革命胜利也有巨大作用。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困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阅读教材第八章,查阅有关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资料,观看《第一大案》、《朝鲜战争》等纪录片。
第29-32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支撑课程目标1、2、4、5)
第1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第2课时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3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第4课时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1.1课外学习评价
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困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探索中曲折的表现及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要求
知识要求
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基本国情,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功绩及其经验教训。掌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巨大成就和严重曲折的全貌,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中所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2)能力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正确地结合国情,分析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正确认识这30年历史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他和他的战友们在这一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虽然他的探索未成功,但由此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3教学方案设计
(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曲折历程;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教训;关于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评价;
(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主要通过案例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困难;了解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及其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了解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在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设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探索道路的曲折性,产生错误的原因是缺乏经验和理论准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
(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
(6)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2.课内教学
(1)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分4节进行授课。
(2)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预设一些自由发言式的问答和讨论题目。
2.1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1个课时)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0.5个课时)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0.5个课时)
(4)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1个课时)
(5)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1个课时)
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2)捍卫巩固新政权的斗争;(3)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4)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5)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6)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7)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8)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10)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1)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2)“大跃进”和初步纠“左”的错误;(13)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制定;(14)“文化大革命”内乱及其历史教训;(1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通过案例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困难;了解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及其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了解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使学生了解在早期探索中,针对苏共二十大及其后西方敌对势力掀起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鉴于苏联建设的教训,中共提出以苏为鉴,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但是,随着国内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对时局做出的判断,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严重的曲折,使学生明白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曲折,但这一时期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时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得以提高,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3)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曲折历程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教训
(3)关于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评价
2.2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式+案例式+实践
实践项目是让学生了解新乡刘庄发展的历史
2.3课内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中共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起来。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在早期探索中,针对苏共二十大及其后西方敌对势力掀起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鉴于苏联建设的教训,中共提出以苏为鉴,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但是,随着国内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对时局做出的判断,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严重的曲折,使学生明白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曲折,但这一时期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时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得以提高,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探索中曲折的表现及原因;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5)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6)阅读教材第九章内容,查阅有关改革开放的相关资料,观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等纪录片。
第33-36课时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支撑课程目标2、3、4、5)
第1课时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2课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3课时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第4课时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课前准备
(1)回顾1978-2012年间相关历史史实,对学生搜集资料做好思想准备;
(2)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
(3)调整本次教学活动中拟采用的PPT,设计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做好思想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
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怎样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历史意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是如何开展的?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意义?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认识到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2)能力要求
a.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b.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c.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辩证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拓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3教学方案设计
(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主要通过案例和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过程。
(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
(6)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2.课内教学
(1)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分4节进行授课。
(2)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预设一些自由发言式的问答和讨论题目。
2.1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有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个课时)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个课时)
(3)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1个课时)
(4)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个课时)
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伟大转折和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3)改革开放的起步;(4)改革开放全面展开;(5)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6)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7)国防战略的转变、“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8)经受严重政治风波的考验;(9)邓小平南方谈话;(10)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与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的确立;(1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1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两岸交流扩大;(14)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1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17)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18)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通过案例式教学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的革命实践,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教学重点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
(1)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2)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2.2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式+讨论+视频
2.3课内小结
使学生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创的?
(3)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接续发展的?
(4)阅读教材第十章内容,查阅有关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相关资料,观看《厉害了我的国》等纪录片。
第37-40课时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支撑课程目标3、4、5)
第1-1.5课时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1.5-3课时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第4课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课前准备
(1)回顾2012年以来相关历史史实,对学生搜集资料做好思想准备;
(2)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
(3)调整本次教学活动中拟采用的PPT,设计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做好思想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
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如何认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怎样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讲话,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学习二十大报告的内容,思考新征程上青年学生应当如何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关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讲话,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了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学习二十大报告的内容,思考新征程上青年学生应当如何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能力要求
a.具备沟通交流能力
b.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c.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辩证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拓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3教学方案设计
(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的发展战略布局。
教学难点: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主要通过案例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及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过程,掌握如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讲话,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了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学习二十大报告的内容,思考新征程上青年学生应当如何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
(6)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2.课内教学
(1)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分4节进行授课。
(2)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预设一些自由发言式的问答和讨论题目。
2.1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有
(1)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1.5个课时)
(2)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1.5个课时)
(3)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个课时)
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中国特色社会进入新时代;(2)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确立;(3)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4)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5)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6)全面加强国家安全;(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8)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9)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10)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11)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12)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14)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15)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6)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17)党的二十大召开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通过案例式教学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列的责任担当,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教学重点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的发展战略布局
教学难点
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2.2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式+讨论+视频
2.3课内小结
使学生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已经如期实现,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3.课后巩固与拓展
阅读教材,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近现代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时间组织和协调能力,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会运用历史知识认知和感悟生活。
四、学时分配
|
|
|
序号 |
章节名称 |
课时数 |
1 |
导言和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
5 |
2 |
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3 |
3 |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4 |
4 |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
5 |
5 |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3 |
6 |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4 |
7 |
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
4 |
8 |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4 |
9 |
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
4 |
10 |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4 |
合计 |
40 |
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 考试形式:线上考试
成绩组成 |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
阶段性测试 |
作业 |
综合表现 |
平时成绩 |
20 |
20 |
10 |
期末成绩 |
50 |
合计 |
100 |
六、课程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1.课程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修订版。
2.参考资料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
(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年。
(4)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
(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
(6)本书编写组:《改革开放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7)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
(8)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21年。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四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2017年、2020年、2022年。
大纲执笔人:夏舒洋
大纲审核人:孙金玲
大纲审定人:沈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