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纲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编码:1910300504
课程类别:通识课程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
学 分:2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践学时:16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
后续课程:《形势与政策》
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
开课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学习本课程是为了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更加切实的帮助。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充分反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
课程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全面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对应教材导论和一、二、三、四章)。
课程目标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全面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应教材第五、六、七、八章)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课程属性与教学要求(课程目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讲授,帮助大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通过运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精神支持;通过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课程教学资源库,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代新人。
2.学习对象分析(学情分析):本课程学习对象为大二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虽然他们在中学、大一阶段学习过“中国梦”、“改革开放”等内容,但对于理论成果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需要进行系统化理论学习;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思维活动多停留在表象,抽象性弱化,但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捷径和方法,注重引导其建构深层的逻辑思维体系;学习动机方面,学生有较丰富的网络知识和体验,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纯正,学习需求较强烈。
3.教材分析: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材是教育部指定教材。
4.教学方案设计:依据课程属性、教学目标和学习对象分析,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准确把握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课内线上线下混合、课外导与做紧密结合等环节,借助多方教学平台,综合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过程性评价,以课堂互动、学生讨论、调查汇报、案例解读、阶段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开展考核评价与反馈。
第1—2学时
导 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1.课前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教师需要做好的准备包括:在学习通建班;提前告知学生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预先了解的相关知识和准备,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把握讲授的重点难点,查询、收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视频,设计好导入环节,制作好PPT课件,整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充实教案,列出讲授大纲,写出教案。
1.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成果,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1.3教学方案设计:依据本教学内容与逻辑结构,可以分3个教学模块展开教学,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1)以设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导入本课;(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按照先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其次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最后讲解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的顺序进行。(4)通过课堂提问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5)要求学生巩固和预习。
2.课内教学
2.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主要包含的知识点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5)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等。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2.2 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实现知识讲授、案例启发等相结合。
2.3 课内小结:本导论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三次理论飞跃。主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解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真理光芒,也只有实现中国化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好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是掌握基本理论、培养理论思维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并要求学生预习下次课的主要内容。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2)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进程与理论成果。
(3)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4)预习下一个专题: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4.本专题考核与评价
本导论内容的考核方式以阶段测试(2%)为主。
5.达成度评价及改进措施
通过对课程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通过提问、阶段测试等平时考核,考核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理论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对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本专题目标达成度情况。并依据分析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第3—6学时
专题一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课前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教师需要做好的准备包括:熟悉教学大纲,把握讲授的重点
难点,选择本专题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撰写讲义。
1.2教学要求:本专题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阐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和内涵,引导学生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而认识毛泽东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是革命的一生,其晚年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科学理论,是新时期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源头。
1.3教学方案设计:基于本课程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要求教师一是在课堂上富于激情、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通过讲毛泽东的生平等结合时代特点阐述毛泽东思想;二是教师用博大精神的专业素养震撼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教学效果。
依据本教学内容与逻辑结构,教师可以分3个教学模块展开教学,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1)以视频《走近毛泽东》导入本课;(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按照先讲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其次讲清楚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最后讲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顺序进行。(4)通过课堂提问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5)要求学生巩固和预习。考核方法包括考勤、课堂互动、阶段测试、期末考试等,均通过学习通在网上进行,其中阶段测试安排在第一学期课程结束时进行;在阶段测试、课堂互动和期末考试的部分内容中均涉及本章课程,以检查学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2.课内教学(加强课堂组织与管理,注重生成性教学,突出过程性评价)
2.1教学内容: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主要包含的知识点有:(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进程;(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6)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2 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2.3 课内小结:总结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这些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并要求学生预习下次课的主要内容。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历史地位。
(4)预习下一个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思考近代中国的国情如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哪些内容?
(5)阅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第二章:
4.本专题考核与评价
本专题内容的考核方式以阶段测试(4%)和期末测试相结合。
5.达成度评价及改进措施
通过对课程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通过提问、阶段测试等平时考核,考核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理论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对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本专题目标达成度情况。并依据分析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第7—10学时
专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课前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教师需要做好的准备包括:完善本专题的PPT,并反复
练习,达到运用自如;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讲授和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搜集漫画“时局图”等相关图片,并设计问题,做好应对准备。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对近现代国内外形势进行比较总结,指出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要求: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进而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1.3教学方案设计:(1)课堂导入,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用漫画“时局图”等几张图片作为引子导入新课;(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主要以中国近代国情为背景,结合视频、课件等详细阐述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提出的解决中国近代问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基本纲领、三大法宝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学生能准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基本纲领、三大法宝等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5)要求学生课下巩固和拓展。
2.课内教学
2.1教学内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近代中国的性质、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10)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条件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的国情,无偿阶级领导权,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2.2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式
2.3课内小结:总结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扬长避短,并要求学生预习下次课的主要内容。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4)预习专题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本专题考核与评价
本内容的考核以阶段测试(占评价权重为4%)和期末测试相结合。
5.达成度评价及改进措施
通过对课程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通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等平时考核,考核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理论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对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本专题目标达成度情况。并依据分析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第11—14学时
专题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课前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教师需要做好的准备包括:收集整理与本专题相关的最新研
究成果,充实教案;结合改造内容选择荣氏家族的视频,看视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认识;丰富和完善课件PPT。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当前进行比较,总结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导出为解决主要矛盾而提出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事半功倍。
1.2教学要求:本专题主要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理解和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正确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3教学方案设计:(1)设置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吗?”“为什么?”通过对学生的回答分析,总结出当时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由此导入新内容,明确本专题的重点难点;(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主要通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情分析,引出过渡的重要性;在过渡总路线指导下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4)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了解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意义。学生能准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等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理论。(5)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2.课内教学
2.1教学内容: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3)过渡时期总路线;(4)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和平赎买;(7)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8)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意义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实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2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2.3课内小结:总结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本专题主要讲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对农业、手工业和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改造的顺利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对学生提出新要求。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我国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
(3)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4)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5)预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4.本专题考核与评价
本内容的考核以阶段考核为主,占评价权重为3%。
5.达成度评价及改进措施
通过对课程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通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等平时考核,考核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理论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对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本专题目标达成度情况。并依据分析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第15—18学时
专题四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课前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教师需要做好的准备包括: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把握讲授的重点难点,并列出讲授大纲;不断完善PPT课件;重读《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温波兹南事件、农村“闹社”事件等相关知识,做好上课准备。告知学生应掌握和预习的内容。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论十大关系》指哪些关系?什么是“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能较快的接受新知识。
1.2教学要求:本专题主要阐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我们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在初步探索中由于遭受到严重挫折而产生的深刻教训,也是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
1.3教学方案设计:(1)播放视频导入新课;(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主要结合课件PPT围绕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意义和经验教训进行讲解;(4)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5)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2.课内教学
2.1教学内容:一、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二、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主要包含的知识点有:(1)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4)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5)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6)“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7)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8)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2.2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2.3 课内小结:在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这些经验教训同样也是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同时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组织教学扬长避短,并要求学生预习下次课的主要内容。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部在探索中不断演进的曲折发展史,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走自己的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谓是走过一段艰辛的历程。可以说,正是中共两代领导集体探索的传承接力,才铸就了今日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
(2)引导学生认识到党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3)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4)预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4.本专题考核与评价
本专题内容的考核方式以阶段测试为主,考核权重为3%。
5.达成度评价及改进措施
通过对课程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通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等平时考核,考核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理论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对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本专题目标达成度情况。并依据分析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第19-20学时
专题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1.课前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教师需要做好的准备包括: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把握讲授的重点难点,并列出讲授大纲;结合教材完善PPT课件;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能较快的接受新知识。
1.2教学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1.3教学方案设计:(1)播放视频导入新课;(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主要结合课件PPT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进行讲解;(4)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2.课内教学
2.1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2.2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2)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3)引导学生预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
4.本专题考核与评价
本专题内容的考核方式以阶段测试为主,考核权重为3%。
5.达成度评价及改进措施
通过对课程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通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等平时考核,考核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理论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对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本专题目标达成度情况。并依据分析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第21—24学时
专题六 邓小平理论
1.课前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教师需要做好的准备包括:了解邓小平生平;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视频;设计问题你理解的社会主义是怎样的?人类出现至今,世界上有几种社会制度?我们的社会主义与他们的有什么不同?社会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并做好应对准备。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了解邓小平成就;正确评价邓小平及其理论。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1.2教学要求:通过本专题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进而使学生明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1.3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播放邓小平南巡视频导入新课;
(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主要以“跑马公社的故事”及“中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佐证认清中国的国情,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4)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 掌握邓小平理论,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5)要求学生课下巩固和拓展。
2.课内教学
2.1教学内容: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4)基本路线;(5)社会主义本质;(6)邓小平理论;(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8)“三步走”战略;(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一国两制”理论。
2.2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2.3课内小结:总结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对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针对不足,对学生提出要求。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 ;
(3)引导学生了解“三步走”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理论。
(5)引导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6)引导学生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7)预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本专题考核与评价
本内容的考核以阶段测试(占评价权重4%)和期末测试相结合。
5.达成度评价及改进措施
通过对课程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通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等平时考核,考核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理论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对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本专题目标达成度情况。并依据分析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第25—28学时
专题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课前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教师需要做好的准备包括:研读江泽民的相关论著;调整完
善本专题的PPT课件;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本专题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充分理解内容,收集本次教学活动中需要的教学案例,认真设计教学逻辑,完善教学PPT。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当今世界局势如何?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要求:通过本专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意义在于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1.3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打开PPT,向学生播放课件,由此导入教学新内容,并明确重点和难点;(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主要通过本专题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等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准确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正确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5)要求学生课下巩固和拓展。
2.课内教学
2.1教学内容: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6)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7)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教学重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2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2.3课内小结: 总结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和过程、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正确认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性。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针对不足,向学生提出新要求。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2)引导学生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4)预习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4.本专题考核与评价
本内容的考核以阶段测试为主,占评价权重为3%。
5.达成度评价及改进措施
通过对课程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通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等平时考核,考核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理论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对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本专题目标达成度情况。并依据分析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第29—32学时
专题八 科学发展观
1.课前准备
1.1课外学习评价:教师需要做好的准备包括:熟悉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本专题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收集本次教学活动中需要的教学案例,认真设计教学方案,完善教学PPT。对于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有:什么是发展?身边哪些是不科学发展的副产品?关于科学发展有哪些新精神?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容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1.2教学要求:通过本专题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理解其科学内涵,进而使学生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之于新时期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所内蕴之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承前启后,紧扣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引领人民迎接挑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推进新发展阶段,科学回答了新形式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
1.3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点开课件,向学生展示“关于发展的争论”图片,由此导入教学新内容,并明确重点和难点。(2)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主要以“关于发展的争论”为切入点,指出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4)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学生能准确理解发展、以人文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5)要求学生课下巩固和拓展。
2.课内教学
2.1教学内容:一、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发展;(2)以人为本;(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统筹兼顾;(5)生态文明建设;(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7)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学重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2.3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
2.4课内小结:总结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针对不足,对学生提出要求。
3.课后巩固与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成就和意义;
(2)引导学生明确全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
(3)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的重要地位;
(4)预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4.本专题考核与评价
本内容的考核以阶段测试为主,占评价权重为3%。
5.达成度评价及改进措施
通过对课程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通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等平时考核,考核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理论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对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本专题目标达成度情况。并依据分析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学时分配表
教 学 内 容 |
思政融入点 |
理论课课时数 |
实验学时 |
实习学时 |
上机学时 |
思政材料 |
思政元素 |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
|
|
2 |
|
|
|
专题一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
|
4 |
|
|
|
专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
|
4 |
|
|
|
专题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
|
4 |
|
|
|
专题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
|
4 |
|
|
|
专题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
|
2 |
|
|
|
专题六 邓小平理论 |
|
|
4 |
|
|
|
专题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
|
4 |
|
|
|
专题八 科学发展观 |
|
|
4 |
|
|
|
总 计 |
|
32 |
五、教学方法
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相结合。
六、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考试形式:闭卷 评定方式:百分制
本课程总成绩100分=平时阶段测试1成绩15%+平时阶段测试2成绩15%+作业读原著成绩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成绩(阶段1测试、阶段2测试、作业1次)占评价权重的50%,期末考试占评价权重的50%。
七、建议教材和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版),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2)《邓小平文选》,邓小平,人民出版社,1994年
(3)《江泽民文选》,江泽民,人民出版社,2006年
(4)《胡锦涛文选》,胡锦涛,人民出版社,2016年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
(6)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斑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021年版。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京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3.推荐网站
(1)中国大学MOOC(慕课),https://www.icourse163.org
(2)马克思主义研究网,http://myy.cass.cn
(3)学习强国,https://www.xuexi.cn
八、有关说明
是否双语教学:否
大纲执笔人:
大纲审核人:
大纲审定人: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