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枯燥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让师生同频共振
热烈讨论、哄堂大笑、集体鼓掌……3月11日下午,走进新乡学院,路过的人还以为大教室里面正组织文艺晚会呢,其实,这不过是该院一节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已。
近两年来,在新乡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老师们不再是一味按照章节进行刻板的讲授,而是将每一册书分成若干个专题,组织大家对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在互动中引导同学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具,推导一个又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
正因为此,去年12月的一天,在该院一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思政课老师万庆为说明价值评价的主体性而进行的一段表演,经同学们上传至微博热播,短短一周内,转载量达6万多人次,总阅读人数达30多万人次,万庆老师一时“走红”高校思政圈。
2014年,经过充分调研,新乡学院的思政课老师认为,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是知识灌输,而是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人们普遍认知的思政课课堂沉闷,教师缺乏激情、学生普遍厌学,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于是,该院社科部一改按传统章节顺序授课的方式,组织各个教研室利用寒暑假期间加班加点,重新修订了思政课教学大纲和教案,精心挑选时政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若干个专题,采取专题性教学方式,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多设计更符合“95后”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师生互动环节,尽可能提高教学效果。
将原有老师熟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打破再重新整合,其难度甚至不亚于重新备一门新课。但是,采用专题性教学的效果十分明显:慢慢地,之前课堂上逃课、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少了,认真听讲、热烈讨论的多了,个别课程甚至还出现邻近高校来蹭课旁听的现象。同学们发现,过去一直“板着面孔”教授、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变得有意思了。如今,这种专题性教学已经实现了五门思政课程全覆盖,各个教研室你追我赶,力争将每一个专题讲好讲活,做到每一节课入耳入脑入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两年多来的坚持和努力,使得新乡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成功申报河南省精品课程后,又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评为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此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被评为新乡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被评为新乡学院优质课程。去年,省委宣传部在全省选拔了包括13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内的30名“青年理论宣讲专家”,其中,新乡学院的张靖、万庆两位老师成功入选,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成为理论宣讲的骨干。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建实践教育基地育新人
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新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乡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和优秀基层共产党员,其中包括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裴春亮等十几位全国先进典型,100多位省级先进模范,1000多位市县级先进人物,形成了独特的“新乡先进群体现象”。
如何利用身边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助力新乡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改革?该院创新性地提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建立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在卫辉市唐庄镇四和社区的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展览室,同学们了解了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的感人往事;在国家级科技攻关“万亩小麦高产样板田”项目,同学们目睹“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排灌自如”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工业园区,彩印、纺织、机械等厂房鳞次栉比,整体面目日新月异……一个又一个周末,一个又一个学期,一批又一批学生来到实践基地参观实践。
截至目前,新乡学院通过多方协调,已先后在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卫辉市唐庄镇、新乡县刘庄、开封焦裕禄纪念馆等地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确保本科生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全覆盖。在该校开设的六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公共必修课。
同时,新乡学院社科部还邀请国内知名社会调研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实现全体教师社会调查理论培训全覆盖。在充分了解基层现实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探讨和磋商的基础上,老师们共同研究出100多个社会调研题目,并分解至各个学生实践小组,深入农村、社区、厂矿、企事业单位、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社会调查工作,撰写调查报告,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总成绩的重要部分。
河南日报电子版: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7-03/19/content_129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