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门概况新闻动态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党建工作会员之家规章制度资料下载关于我们学校首页
新闻动态
 部门新闻 
 通知公告 
 社科要论 
 思政前沿 
社科要论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社科要论>正文
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与精神气质
2024-05-16 18:27 陈一收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1期 审核人:

文化自信是实现思想自主、精神自立、文化自强的基础,也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基于坚定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传承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良传统,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视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进行系统部署,在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守正创新中深化规律性认识、进行理论性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理论蕴含、深邃理论洞察、深远理论创见的新论断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体系化、学理化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两个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历史新高度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关切,是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文化自信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既是充分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特质和精神气质的标识性核心概念,也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的重要维度。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信。所谓文化价值,指的是文化对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所具有的功能和效用。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和推崇,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立在对文化价值客观认识、科学把握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是最坚定、最从容的文化自信。只有对文化的时代价值具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形成创造文化新辉煌的理想和愿景,激发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文化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以宏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战略的眼光贯通古今、联通中外,对中华文化的战略价值作出精辟论述和科学定位,有力驳斥了贬低中华文化的错误论调,驱散了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想迷雾,极大地提升了人民认识理解中华文化的境界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信心,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文化情怀。

首先,从关乎国本国运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文化具有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战略价值。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用“灵魂”“基因”“精神命脉”等词汇喻示文化的价值。他告诫全党全社会:“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这些新论断阐明了文脉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文化对于滋养精神家园、润泽民族魂魄、强化国家认同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极端重要性,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立场态度,有力廓清了“去中国化”“去历史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的不良影响。

其次,从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文化具有强大涵养、支撑的战略价值。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独创性事业,之所以能够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形成特色、体现优势、彰显活力,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两个结合”。从“第二个结合”看,一方面,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性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这使得中国人民具有认同、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根基;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具有丰厚滋养的文化土壤,进而以独特的文化积淀和文明渊源使其生发出中国特色。可以说,正是因为具有突出特性的中华文明的涵育、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华文化的滋养和“第二个结合”产生的深刻反应,科学社会主义才在中国大地扎根并焕发出蓬勃生机。中国人能够始终葆有坚定不移、独立自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定力、勇气、决心,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文明探索现代化道路,是因为中华文明赋予中国人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强大精神动力,提供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之所以将“文化自信”作为第四个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并赋予其“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战略意蕴,是基于对中华文化具有的独特涵养作用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文化繁荣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强盛提供精神支撑的科学研判。

最后,从增强国家和人民精神力量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文化具有提神振气、润心励志的战略价值。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先进的文化可以激发蕴藏于广大人民之中的强大精神动能。基于对“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极力推动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习近平指出,“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还强调“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精神之所以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是因为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具有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作用,能够激发人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以更高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来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因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能够激发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尊严感和自尊心、自信心,促使人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进的姿态投入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又揭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的、能动的观点,深刻揭示了传承中华文化对于促进人民从精神上成长为具有志气、底气、骨气的中国人以及耸立民族精神大厦、增强国家精神力量的战略意义,也有力驳斥了文化上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数典忘祖的自弃心态。

二、对文化精神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层文化认同

文化是精神积蕴传承的载体,精神是文化内涵与精华的彰显。文化因其内蕴、承载的精神而彰显价值,因其对于精神传承、熏陶、化育、砥砺的作用而体现价值。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对文化精神的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文化精神是一种文化体系区别于其他文化体系的根本所在,也是一种文化体系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彰显价值的关键所在。文化精神体现特定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精神特质,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韵,是特定国家和民族在创造、传承和发展文化过程中概括凝练为社会成员一体认同、共同坚守的基本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人生信念,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创新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积淀了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礼赞中华文化精神,也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习近平不仅鲜明指出,“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明确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5000年文明中的精华”,“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充分肯定了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而且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体系中对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彰显了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自信。中华文化涵养了让中国人具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独特精神世界和独特价值体系,其内在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已经内化为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基因,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密码、精神标识,彰显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精神气度。中华文化精神蕴含着中国人的知识智慧、理性思辨、传统美德、伦理规范,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对解决人类问题具有重要启示,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正是因为对中华文化精神具有高度认同和坚定自信,习近平深入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和精神禀赋,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提炼并弘扬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体现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推动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薪火相传,促进全体人民深入到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全社会激扬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提振了改革创新的精气神,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维系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三、对维护文化主体性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远文化谋虑

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创造的精神产物。因而,文化总是属于一定主体的文化,也总是从人文精神、社会风尚、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不同维度体现特定国家和民族的主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国度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研读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这一系列相关论述的内在逻辑,不难发现,习近平高度关切维护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源自其对“文明不可断、民族不可散、国家不可乱”的战略定力,源自其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筑牢思想防线、夯实精神根基的深远谋虑。

文化主体性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从文化传承发展上而言,指的是特定国家和民族及其成员对于自身文化发展所具有的主动性、能动性,即把文化的命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坚守本国文化立场,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自主权。从文化交流互鉴上而言,指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交锋交融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做到不忘本来、坚守本根,始终确保自身文化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历史传承性。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有文化主体性,才能确保在文明交流交锋交融中不被“同化”“融化”,筑牢全体成员一体认同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家园,夯实自身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根基。文化自信既来源于文化主体性,又是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体现。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表明,文化的主体性、独特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思想自主、精神自立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国家和民族一旦失去文化主体性、独特性,在思想文化上全盘“他化”,就必然成为跟在他国背后亦步亦趋的思想附庸、精神俘虏,沦为任人宰割、奴役的殖民地,甚至走向亡国灭种。

“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中华民族坚守和维护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和精神标识,涵养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夯实了面对文化激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忠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守、捍卫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推进“两个结合”,使开创的道路、确立的制度、形成的理论、发展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气韵。历史实践和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只有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才能使中国人民掌握文化主动并开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以鲜明的文化特性、突出的文明特性赋予社会主义以显著的中国特色,激发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文化主体性,其深层的战略指向就在于以“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夯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认同基础和文明底蕴,使中华文化在守正创新中更加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

四、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文化定力

道路决定事业的兴衰成败,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应国情、顺应本国人民意愿的发展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文化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一个国家文化的性质、方向和兴衰成败。文化发展道路选择正确,才能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发挥其对政治制度的有力支撑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作为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性、根本性问题加以强调。在2013年12月30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党的二十大上,他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他又一次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正道的强大战略定力,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指引了基本路向和根本原则。

坚持走自主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根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挫折中觉醒、奋起而得来的宝贵经验,也是基于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清醒认识和战略坚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次大的突破,中华民族经历的每一次大的考验,党和人民取得的每一个重大成果,都孕育了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和思想文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道路,也是一条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要求,又是“两个结合”这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法宝在文化建设上的根本体现。中华文明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突出特性和鲜明禀赋,中华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和优势,这就决定了只有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才能夯实面对世界文化激荡的根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决定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可以在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基础上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发展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提出,立基于对我国独特文明渊源、独特文化传统、独特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彰显了对中华文化深厚历史底蕴的由衷赞许、对文化传承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的强大定力、对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高度自信,摆脱了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局限,“既内化着道路自信的精神成果,又是文化自信的价值要求使然,有着将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圆融结合的价值特质”。

五、对文化制度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坚定文化立场

制度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管长远、管根本。“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制度优,文化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文化制度建设作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进行谋划部署,科学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坚持什么样的制度、怎样坚持制度”的根本问题,明确了文化领域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重点任务、总体要求与努力方向,为深化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也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了基本遵循。

2018年,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就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优势作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13个显著优势之一加以总结概括,将文化制度作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根基进行了专门阐述,并对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进行了系统部署。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文化制度建设,促进文化发展呈现出优势日益凸显、活力日益增强的生动景象。

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上进一步强调了党领导文化、管理文化的制度。习近平强调:“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文化建设提出守正创新的要求时,他鲜明地指出,守正,“守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深入到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就文艺、新闻舆论、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工作阐述了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具体要求,有力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由“虚”转“实”、由“软”转“硬”。

二是从高举旗帜、引领方向的战略原则上首次明确提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一段时期以来,之所以“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从根本上说是受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的影响,有些人的文化自信心出现了问题。习近平旗帜鲜明地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根本制度和首要要求,对于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贯穿到文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全体人民的信仰信念信心,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从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需求上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这一制度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明确价值取向上的根本遵循,有力地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重大原则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长效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做到落实落细落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习近平还在不同场合对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等制度进行了阐述和强调。

习近平对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的论述,明确了文化制度在国家制度中的功能定位,“把党的领导优势和思想文化优势,同其他制度优势联系在一起,既从思想方面确立了制度优势的理念,又从制度方面保障思想文化的优势”,既充分彰显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对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又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中鲜明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的坚定立场,为促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六、对文化使命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动文化担当

文化使命即文化责任与担当,是社会实践主体主动作为并力求实现的文化理想和文化目标。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承担的历史使命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根本体现。作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正是因为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自觉承担文化使命,始终为了发展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而不懈奋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不断飞跃的过程,是中华文明生命更新、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也是思想文化的精神能量不断勃发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力量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两个大局”不断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进行强调。2012年,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随着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2016年,他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2017年,他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文化使命。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专门就“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行论述,并明确提出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高远的历史站位、深邃的战略谋虑、宽广的国际视野,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文化使命以更为深远的战略意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跃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和文化积淀赋予新时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以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石的现代文明,也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协调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进取意识和自强精神,也是体现了大党大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担当意识和自信心态。

具有文明不可断的信念信仰信心,才会从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宏阔历史视野和中华文明更新的长远未来视野来审视自身的文化使命。具有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才能勇立文化潮头、担当文化先锋。习近平关于文化使命的重要论述,充溢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践行文化使命,矢志做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引领者、先锋队,以文化建设新成就“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的战略担当和历史主动精神;充盈着中国共产党人强化旧邦新命的机遇意识和胸怀天下的使命意识,进一步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思想解放、掌握文化主动,推动中华文化向新而行、向世界展现新创造新气象的高度自信。

七、对文明交流互鉴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包容文化气度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交流碰撞,深刻考验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文化自信。人类文明多样发展、多元共存,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各国提供了展示自身文化魅力的世界舞台,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明资源,也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包容力提出了考验。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中华民族素有的文化自信气度,不仅体现在对本国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坚定信心上,也体现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进步潮流基础上打破文化交往壁垒、以自身文化发展成果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博大胸怀上。习近平强调,“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地阐述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坚定文化自信并行不悖”的根本道理。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在文化交流碰撞中确保不迷失自我、不忘记本根。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以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才能进一步激发本国本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中华文明是植根中华大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禀赋和气韵的文明,也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日益丰富内涵、不断形成特色的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文化传统与“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文化胸襟成就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恢宏气象,形成了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大格局和融通中外、融合创新的大智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将带来全球文明格局深刻重塑的历史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这要求必须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世界文化格局,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择善而从地推动外来文化本土化,以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谱写中华文明当代华章来推动世界文化共同繁荣和人类文明共同进步,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让世界知道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世界各国就可以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一道为人类发展进步汇聚文明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中华民族一贯坚持的和平、和睦、和谐思想理念和价值主张贯穿体现到世界文明交流交往中,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关注人类文明未来发展,以对文明交流互鉴的自信超越“文明优越论”“文明中心论”,不仅极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开放气度,也极大提振了中国人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志气、骨气、底气,赋予大党大国文化自信以更加深厚的世界意蕴、更加博大的天下胸怀、更加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以来推动文化建设守正创新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文化主体性的有力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文化自信进行阐释和强调,要求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增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信心,强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信心等,为“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深入理解把握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自信上体现的理论特质和精神气质,是更好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导作用,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引领中国人民自信自立赓续中华文脉、谱写中华文明时代华章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2]高翔:《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求是》2023年第24期。

[3]曲青山:《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时报》2023年10月23日。

[4]姜辉:《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1日。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河南新乡市金穗大道191号图书馆南楼6楼
电话:0373-3683011  邮编:45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