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门概况新闻动态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党建工作会员之家规章制度资料下载关于我们学校首页
新闻动态
 部门新闻 
 通知公告 
 社科要论 
 思政前沿 
社科要论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社科要论>正文
“六个坚持”的出场语境、理论逻辑与价值导向
2023-08-14 11:06 于春玲、曾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审核人: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具有特定的出场语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与运用,党的理论创新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现实要求,分别构成了“六个坚持”生成的思想语境、历史语境和时代语境。“六个坚持”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澄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基本原则、科学态度、现实策略、思想方法和世界视野。“六个坚持”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既是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回答,又是确保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一直行的关键。

关键词:“六个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8,并以“六个坚持”对如何“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予以科学阐释。“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是以“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具有深度和高度的话语表述方式[2],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的提炼表达,同时深刻揭示并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的“立场观点方法”。厘清“六个坚持”的出场语境、理论逻辑与价值导向,对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伟大实践、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六个坚持”的出场语境

“作为一种历史性产物,小至概念命题,大至思想理论,其生成往往都有特定的语境。”[3]作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的提炼表达,“六个坚持”话语的生成具有特定的思想语境、历史语境与时代语境。

(一)思想语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与运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思想前提,在于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与运用,构成了“六个坚持”生成的思想语境。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坚守。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求解放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根植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推进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深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坚守。第二,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坚守。纵然时代转换,马克思主义仍然始终占据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真理性、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坚持自信自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刻彰显其真理力量与时代光芒,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坚守。第三,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坚持与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是掌握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党的理论创新中“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守正”中坚定方向、坚持真理,在“创新”中紧跟实践、紧跟时代,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坚持与运用。第四,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坚持与运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4]9,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作为“改变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面向实践,马克思主义者始终致力于解决人类世界的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贯彻与坚持,即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解答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第五,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的坚持与运用。“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5]23恩格斯关于普遍联系的这段经典论述表明,系统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维方式。坚持系统观念,在深刻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的坚持与运用。第六,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及历史思维的坚持与运用。站在世界历史高度、运用历史思维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坚持胸怀天下,在理论创新中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历史发展趋势,以理论创新成果回应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切,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当代回响。

(二)历史语境:党的理论创新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6]12。在百年理论创新历史征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六个坚持”正是新时代总结党的百年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

“六个坚持”熔铸于党的百年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之中。总体上看,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于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历史进程中的一根红线,构成了党的百年理论创新的逻辑线索与理论主题,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百年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党在百年理论创新中秉持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自信自立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诠释着党的百年理论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党的百年理论创新的鲜明特征,党在百年理论创新中合理调适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与中国现实的张力关系,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场域的创新发展;党的百年理论创新过程就是不断用创新理论回答并指导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过程,党的理论创新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在直面并解决现实重大问题中完成的;善于用总体性观念将各种具象化方法相连接并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体性实践过程[7],是共产党人的思维优势和方法论经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性思维方式,贯穿于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与实践奋斗全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为人类谋解放、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世界性表征,党在百年理论创新进程中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以创新理论观照指引人类发展进步事业。

鉴往方可知来,只有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把握主流、认清本质,才能从历史经验中提炼成功之道的密钥、克敌制胜的法宝,激发镜鉴现实、观照未来的伟力。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的“密钥”和“法宝”,“六个坚持”的提出具有坚实的历史依据,对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构成了“六个坚持”生成的历史语境。

(三)时代语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现实要求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有特定的时代语境,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一时代的理论都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5]436。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与新要求,我们党勇于推进理论探索与创新,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进一步深化认识,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六个坚持”的提出,是完成党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8。可见,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的首要前提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把握。“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8]11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前提,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作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9],指明了新的历史征程中党的理论创新的前进方向。从此意义来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现实要求,构成了“六个坚持”生成的时代语境。

二、“六个坚持”的理论逻辑

“六个坚持”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一)人民至上指证了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回答的是党的理论创新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穿越时代的影响力,就在于它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根植人民实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学习运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坚守人民立场、满足人民需要、解决人民现实问题的实践进程中探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19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把坚守人民立场放在首要位置。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才能保证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只有立足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才能始终拥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只有坚持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才能彰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真理力量与时代光芒。

(二)自信自立体现了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坚持自信自立,回答的是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如何增强历史自觉和发挥历史主动的问题。“自信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铸就的精神气质,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10]坚持自信自立,既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一方面,党在百年奋斗中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地探索开辟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成功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坚持自信自立是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不渝的基本准则和精神特质;另一方面,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能够依靠外在力量实现自身的辉煌与富强,坚持自信自立是科学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既要增强“自信”的历史自觉,又要发挥“自立”的历史主动。自信是自立的认识前提,只有在高度的历史自觉中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才能拥有独立自主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巨大勇气和伟岸力量;自立是自信的实践基础,只有在高度的历史主动中持续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开创未来,才能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自觉自信。

(三)守正创新澄明了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

坚持守正创新,回答的是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问题[2]。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1]20。坚持守正创新,是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科学态度和“真理精神”。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是强基固本、以我为主、包容创新、守正出新,而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11]。在理论创新中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要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的“正题”。只有守理论根基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守领导核心之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守道路方向之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方能在理论创新中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另一方面,创新是守正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的“合题”。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发展特质,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领导气质,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质。创新包含于守正的方法原则之内,是在理论探索中对守正的科学把握和正确展开。只有坚持开拓创新,才能不断以党的创新理论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必须注意理论创新过程中的“反题”,杜绝和抛弃“不合时宜、不合规律、不合目的的旧理念、旧思想、旧方法”[12],要在守正中紧跟时代、紧跟实践,在创新中坚定方向、坚持真理,使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创新理论符合规律、符合实践、符合时代。

(四)问题导向昭示了理论创新的现实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回答的是理论创新的策略、路径及突破口的问题。理论创新从问题开始,只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在承认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突破口。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对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的不懈探求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秘密”,找到了破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之生存困境的答案,创立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寻求解放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问题出发推进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不难发现,党的每次重大理论创新都是从重大时代问题出发、致力于回答与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现实问题。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1]20。面对复杂艰巨的现实问题,只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群众的强烈诉求和热切期盼,在聚焦问题中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成因、性质、状况、发展趋势等”[13],才能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理念新办法,实现认识的新飞跃、理论的新升华。

(五)系统观念诠释了理论创新的思想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回答的是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如何掌握科学思想方法的问题。重视思想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鲜明特点。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用“桥”和“船”之于“过河”的重要意义这一形象比喻说明思想方法对于我们党完成“任务”的重要性[14]139。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我们党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科学思想方法的指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基础上深刻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5]117。当前我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坚持系统观念,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明的“七种思维能力”[1]21,掌握理论创新的科学思想方法,不断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六)胸怀天下彰显了理论创新的世界视野

坚持胸怀天下,回答的是党的理论创新如何观照人类整体事业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指明,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6]44,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对人类整体事业的深刻观照,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以世界视野共谋人类发展进步。党的理论创新既立足中国实践又具备世界视野,始终指向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共同美好愿景。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人类整体发展事业深度交融,中国人民的命运与世界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深刻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回答中国的问题具有世界意义,回答世界共同问题需要中国理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因此,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的统一,将党的理论创新置于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人类发展进步大潮流中予以推进,既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中国人民的现实问题,又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贡献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中国方案。

三、“六个坚持”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以“两个行”深刻揭示了理论创新的重要价值,明确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如何一直行的重要问题,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要前提。“六个坚持”既是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回答,又是确保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一直行的关键。

(一)坚持人民至上,赋予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往往能够成为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先导。这意味着,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在揭示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现实路径时就已明确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7]18。马克思始终强调和重视科学理论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解放事业的重要意义,正如他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7]11。当前我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推动这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强大的思想武器。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1]19,才能在掌握群众的基础上使党的创新理论成为人民的思想武器,变成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

(二)坚持自信自立,掌握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历史主动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8]1516学习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积极主动探索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科学道路,是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的生动写照。党带领人民开辟的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既不是对某种“教科书式的模板”的盲目遵循,也不是对某种“现成答案”的抽象复刻,而是立足本国实际、依靠自身力量不断探索的结果。从实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解答中国的问题,是贯穿于党带领人民开辟成功道路的百年奋斗征程的一条基本准则。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力量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解答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的理论才能回答中国的问题,只有坚持自信自立才能拥有不断推进中国理论创新发展的勇气和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坚持自信自立,既不怕邪又不怕压,才能跳出“母版”“模板”“再版”“翻版”,不断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推进工作,掌握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历史主动。

(三)坚持守正创新,永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9]562。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洞察时代发展规律和要求,用鲜活丰富的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持续迸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践行与坚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守正不意味着保守,而是要澄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所在、核心所在、方向所在;创新不意味着颠覆,而是要赋予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机活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坚持守正,只有培根固本,才能枝繁叶茂。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立足理论根本、坚定领导核心、锚定前进方向,顺应实践与时代发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持续深化认识水平,方能永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四)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在解答问题中推动实践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解释世界不是理论创新的终极使命,更好地改造世界才是理论创新的归宿所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既根植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又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一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互动的历史。“百年来,什么时候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做到了良性互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效就好。反之,成效就不理想。”[20]只有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才能科学把握前进方向、不断创造历史伟业。坚持问题导向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理论创新的成果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检验的标准在于能否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成果需要从理论上予以总结,总结目的在于形成新的理论、回答并指导解决新的问题、推动新的实践。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始终立足实践之基、关注实践需要、把握实践方向,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彰显理论创新的实践成效、推动实践创新,在生动的实践创新中为理论创新提供丰富源泉和不竭动力。

(五)坚持系统观念,提供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方法

习近平指出:“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21]131深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创造科学理论并发挥其实践成效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是来源于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民实现自由和解放的科学道路,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从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20。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系统观念,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指引推动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方能深刻揭示规律、持续深化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六)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领世界潮流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4]22通过宏大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指明了共产主义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17]539。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我们党始终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与人类解放的共同理想紧密相连,始终保持站在世界发展大局谋划的战略眼光,始终展现勇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大国担当。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类前途终归光明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直面当今世界重大问题、勇于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以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重大世界性课题,彰显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领世界潮流的历史主动和历史担当。

四、结语

“六个坚持”逻辑严密、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的方法论,诠释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事必有法,然后可行。我们的事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支撑。事实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六个坚持”,不仅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的立场观点方法,也为我们推进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发挥“六个坚持”的方法论价值,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新境界。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河南新乡市金穗大道191号图书馆南楼6楼
电话:0373-3683011  邮编:45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