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门概况新闻动态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党建工作会员之家规章制度资料下载关于我们学校首页
新闻动态
 部门新闻 
 通知公告 
 社科要论 
 思政前沿 
思政前沿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思政前沿>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新解”——来自“新教育学”的启示
2023-09-05 08:00 田野、毛延生  思政学者 审核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创立以来,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理论建构日趋完善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也随之稳定成熟。然而,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意识领域中的新情况、新挑战、新课题不断涌现,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在应对新问题时往往有些力不从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价值观念的冲突与整合,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在解释和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时出现“失声”“失语”的现象,无法有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需要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与养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亟待重新审视,以便及时有效地回应时代关切与现实问题。以往研究中,学界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向[1]、范式体系建构[2] 以及学科交叉范式探索[3] 等,有效引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优化,这也是创新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但成立之初建构于教育学框架之下,其研究范式与教育学研究范式具有明显的亲缘性,这启示我们可以从教育学这一上义范畴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摆脱范式困境的出路。有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教育学渊源,受到最近兴起的“新教育学”的启示,笔者尝试将新教育学研究视角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元”问题,以期获得“范式新解”。新教育学强调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即在“目标-手段-结果”的整体框架中,作为手段的教育系统必须先被设计出来才能得到执行和修改,而一切教育改进都必须以设计为抓手,一切修改意见只有嵌入设计才能稳定地发挥效用[4]。在新教育学视域下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不但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涵的拓展,还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守正创新,从而聚焦方法论维度精准治理,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的特殊使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一、从本体到原点: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核心内涵与学科视域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特性,同时又具有特别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质和社会制度的选择性和倾向性”[5]。但是,“微观核心概念的选择、学院化的研究取向和机械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日渐式微”[1]P45,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体特质外化与学科体系建构渐趋乏力。借鉴新教育学体系建构模式,从本体论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在教育实践视域下,从聚焦微观和精细的学科本体研究转向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共同发展,着眼微观层面的内涵重构与视角切换,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与学科外延持续拓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由自我封闭向主动开放的转变。

(一)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的转向重构

新教育学在教育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了“目标-手段-结果”这一整体框架。在此框架中,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联系绝不是形而上的模式、方法、策略所表达的静态函数关系,而是一种操作性的逻辑联系。具体来讲,目标是“统合考虑社会、学生与知识三要素的结果,既具有形而下的内容又符合形而上的价值追求”[4]P26,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一门学科的核心概念建构往往以目标为导向。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概念的建构以及学科本体维度的定位也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导向,即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借助“目标-手段-结果”框架中的目标导向视角,我们可以辩证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存在的问题,并予以重新定位。目前,学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的界定各执所见,究其根源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解存有分歧。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重构的关键在于兼顾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当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的定义可以归结为两类——“阶级统治说”和“发展需要说”[1]。“阶级统治说”倾向于反映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同社会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发展需要说”揭示了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受教育者实际思想政治素质之间差距的矛盾。两种学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分别有所指向是其合理性所在。然而,以目标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建构既要考虑到解释的合理性,还要兼顾全面性,即核心概念必须同时兼顾两对基本矛盾。因此,上述两种学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建构上存在全面性缺失的问题。进言之,“阶级统治说”所强调的意识形态属性反映其背后的社会取向,而“发展需要说”所强调的个体发展反映其背后的人本取向。在社会文明进步与个体意识觉醒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满足社会需求,还要考虑个体发展。而个人和社会的联结能够通过实践来实现,这正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出发点,即“人通过实践改造自身的同时,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1]P42。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应在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合理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哲学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结,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的重构与完善。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度的视角转换

以往教育学聚焦教育实践的有效性,而新教育学转而关注教育实践的一致性。有效性指“某种教育干预在某种研究情境下令当事人满意的程度,主观性、情境性很强”[4]P30。有效性研究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无法基于效果检验研究方法的有效性、仅仅适用于教学领域、难以应用于反思性环节等。因此,有效性研究也存在“有效性陷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多关注实践过程中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如何,但缺乏准确衡量有效性的标尺,这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整个环节缺乏理论支撑。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视角从有效性转换为一致性,能够全面而客观地检验实践效度。在“目标-手段-结果”这一框架下,教育实践的一致性是指在目标合理且完整的前提下,实施的手段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且可行,最终取得的结果与起初设计的目标相一致。其优势在于,在微观数据与分析机制中发现不一致的来源时,不会存在归因困难的问题。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亟待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来确定预期目标。回归到现实教学,可以从微观视角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推动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方案,利用教学方案转化为教学行动,在教学行动完成后采取各种方法检验实践效度。(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这样,一致性问题可以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反过来看,基于一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思性分析路径可以构建如下:如果思政课是合理且完整的(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期望合理),教学系统的设计与教学目标一致且可行(包含着教育主体对各种规律的遵循),教学实践与教学系统保持一致(思政课教学实践没有偏离预设),那么思政课教学实践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旦思政课教学实践出现不可接受的问题,那就说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存在一致性被破坏的环节。由此,可以依循上述分析路径进行回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基于实践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与经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融合的现实关照

在“目标-手段-结果”教育实践框架中,“手段”被视为一个完整体系,“它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等多个主体之间组织起来的、有计划、有明确功能的信息流动网络”[6]。教育系统作为整个教育实践框架中最关键的环节,对“目标-手段-结果”一致性的实现至关重要。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是在紧密关联的多元学科揭示的各种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由此可见,新教育学的创建是多元学科融合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新教育学这一创建模式,依托多元学科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守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复杂性等性质决定其必须借鉴吸收多学科理论知识”[3]P51。但在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抑制了学科的长效发展。诸如学科定位脱轨、学科边界模糊、学科分支不成熟、跨学科成果不显著等[2]P5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交叉融合,提升跨学科研究的有效性,就要直面当前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综合考量上述存在的现实问题,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开放性,避免出现封闭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象牙塔”中构建自己的理论。一方面主动寻求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入点,不断推动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创新;另一方面,自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检验理论成果的现实可行性。其次,要确保本学科研究的独立性。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其他学科的理论与逻辑路径,而是在保证本学科核心理论的独立性以及明确学科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借鉴具有高适配度学科的理论逻辑不断完善与提高本学科的逻辑原点与解释效力,同时规约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研究轨迹,以此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的全新突破。

二、从认识到自觉:着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哲学底蕴与生成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7] 9。必须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肌理,在新时代、新情况、新背景下全方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层面的信息,为创新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优化提供知识性保障。从认识论维度来看,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底色和期望对于强化学科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意义深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的上义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发展和外部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逻辑结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底蕴所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的运动发展是其范式生成的根本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变迁是其范式生成的外在诉求。因此,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需要沿着学科建构的逻辑理路追根溯源,即由内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由外理性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变化。同时,基于内部矛盾运动与外部环境变化的交互过程,辩证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面临的实际困境,从而夯实本学科研究范式优化的认知基础。

(一)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源泉动力。而在新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中,“教育系统机制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正是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与教育者的文化传递之间的矛盾”[4]P27。依循新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矛盾运动同样可视作其范式优化的内在理据。这里强调的矛盾运动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矛盾运动。把握内在矛盾运动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学科顶层设计,也有利于正确认识研究范式的发展,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价值增加内在驱动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集中体现在“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施教系统必须适应受教系统,随受教系统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同时对受教系统具有超越作用;受教系统在施教系统的影响下,主体性地建构自身思想品德结构,同时反作用于施教系统”[8]。可见,这一矛盾运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关系,并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进言之,现代化、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更迭节奏加快,教育者急需从发展的视角考量,不断适应受教育者的变化。同时还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即“对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的行为的先导性,突出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实践性”[7]P10。教育者以超越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性和观念性手段,来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其不断接近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对矛盾正是在双方相互适应、相互超越的基础上实现相互促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形成常更常新的动态化系统来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发展。

(二)理性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变化

新教育学在实践过程中更为关注教育系统的缺陷,“通过调整教育系统的内容、内在结构和适应性,以避免缺陷再度发生,促使教育系统可以与它的外部环境协同进化”[4]P31。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其范式转换的外在诉求”[7]P10。这里的外部环境是指“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产生影响的环境”[9]。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变化显著,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尤为明显。就当前情况看,外部环境变化对学科本体及其教育对象的影响愈发显著,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其外部环境变化规律,必须创新研究范式来强化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理性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对外部环境进行微观深入的探究。这种外部环境不仅包括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还包括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尤其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全球化浪潮中,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文化领域日趋多元,网络媒介传播与科技手段日益更新,无一不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其一,在政治领域,网络普及为全球化时代信息的流动与观念的迁移提供了元动力,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产生挑战,研究范式随之遭受冲击。(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随着网络媒介成为思想传播的主要途径,以往按照教育者意志选择教育内容和模式的研究范式不断被打破。国外社会异质思潮借助网络空间快速涌入,不断挤占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急需主动求变、随势而变。其二,在经济领域,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的“不仅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转变”[7]P10,随之引起人在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转变;另一方面,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采取诸多手段压制中国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同样受到压制。其三,在文化领域,全球化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教育、文化等领域深度合作,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织融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快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应势而变成为必然选择。

(三)全面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困境

“范式”这一概念是由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范式并非预先存在,而是孕育、形成、确立于相应学科研究的发展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熟而形成,并反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日益凸显及其外部环境在全球视野下的更迭使其研究范式面临重重困境,主要体现在“既有范式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现实问题时表现乏力”[10] P41。全面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面临的困境成为冲破原有范式藩篱的认知基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面临的困境集中体现在其功能不断受到压制,需要全面审视现实存在的多重困境,着眼于聚力突围,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提供可能,推动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功能的角度看,当前范式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共同体意识薄弱。目前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多元化,虽然为学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但由于在科学共同体内缺乏对范式研究、把握与应用的意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共同体的凝聚力、创新力和影响力弱化”[2]P51。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泛化导致“解题低效”[10]P4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的界域模糊问题导致其理论的纵深发展出现困难,应对现实问题存在“失语”“失声”的现象,反映出原有范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缺乏精度和深度。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尚待提升。整体而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资源丰富多样,研究条件日趋完善。但在原有范式中,各种资源和条件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匀与不合理状态,科学共同体内部存在各领域人才各行其是的情况,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质量建设。其四,外部文化冲击原有范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培养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是以其研究活动为对象而形成的结构模型,在建构过程中不仅有对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反思,还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外部异质文化与不良社会思潮的此起彼伏意图消解原有范式的文化传承功能,原有范式急需通过创新发展来应对外部挑战。

三、从方法到路径:精准治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实践短板与系统缺陷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归根到底需要来自实践的方法论支持。在实践层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可以借鉴新教育学的实际操作流程加以优化与改造。在理论层面,一方面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术思维,精准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缺陷,为有效解决提供可行方案;另一方面在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缺陷的前提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站位,坚持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运动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并立足现实与实践展开精准治理,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优化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需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首先精心设计作为手段的教育体系,进而以设计为抓手予以执行与改进。设计在实践应用中的价值地位提升,推动新教育学研究范式实现了从以设计为基础的研究向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的转向。借鉴以上研究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范式基础上,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设计流程,规避整个框架中每一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精准预设。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聚焦教育干预的设计全过程,“旨在发展教育设计的技术知识,并探索教育系统的运转机制和整体特征的研究范式”[4] 26。教育系统应充分挖掘构成系统必备的最基本成分以及这些成分搭建起来的系统模型。由于教育系统从属于信息系统,因此其最基本成分就是信息流,针对系统的建模分析实质就是以信息流为基础的建模分析。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其整体框架在以手段作为教育系统发挥联结作用时,也需要利用信息流构建教育系统模型,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通过设计途径以信息的形式整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模型,力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治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正确分析教育系统信息流的基本过程是:首先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样本,教育对象样本通常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导向进行建构,接下来在系统内进行信息流的切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将实践过程中的现实表征进行定域划分;同时,依托系统运行机制进行建模与整体特征分析,从而完成对整体特征有效性的实证性检验。上述实践方式能够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有效性,准确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体框架下能否获得预期结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有效性提供全新的检验视角。

(二)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缺陷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需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缺陷。新教育学关注系统缺陷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事先知道普适的、无缺陷的教育系统是什么样子”[4]P31。因此,需要以识别教育系统缺陷为抓手,调整系统结构、内容与适应性,避免再次出现系统缺陷,推动教育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协同变化。同样,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首先要关注其系统缺陷,只有充分认识系统缺陷才能对症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优化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走向成功。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缺陷,就要在研究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术思维。首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精神状态的最实际呼声”[10]P44。(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当前研究更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完善及学科体系的建构,却忽视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事实上,系统完善与学科体系建构的前提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优化及学科体系建构都是在对现实问题有力回应的基础上得以落实。树立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也由此得到印证。关注系统缺陷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聚焦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切实挖掘系统自身的真问题、审视影响学科未来发展的大问题,同时兼顾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只有全面认识系统缺陷的方方面面,才能达到精准治理的水平。其次,培养学术思维,全面把握基本理论研究。当前理论研究更多是从微观个体层面出发面向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具有个人与社会双重面向的学科”[1]P45。缺乏宏观层面的深入探讨,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存有缺陷。培养全面的学术思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协同发展,既要落实到细微之处,使个人内化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宏观视野之下,推进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构建与常态运转。问题意识的树立与学术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及时发现系统缺陷,并施以精准治理。

(三)着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需要着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新教育学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重点关注如何切实地设计教育系统以实现目标,而非关注空泛的方法模式。在这种观点下,解决好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之间的问题“成为一个形而下的‘技术活’”[4]P30,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则需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视域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需要对自身进行由内而外的全面审视,即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运动与外部环境变化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有效的针对性策略予以解决。首先,从内部矛盾运动角度看,改变传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实现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主体间性模式转向。所谓主体间性模式,就是在处理双方的关系时,“把两者都真正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人主体或群体主体,并在主体间的相互观照中互相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11]。主体间性模式的转向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发挥人的主体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合理化”取向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次,从外部环境变化角度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优化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中兼具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一方面,当代中国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维护社会思想文化安全的问题,在外来异质思想文化渗透过程中,要牢牢坚持本民族文化自信,扎根当代中国的文化沃土,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聚焦中国问题,关切中国利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思想文化的全球化交融愈加紧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世界思想文化的交汇碰撞是历史大势。因此,学术研究应当树立世界眼光,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兼收并蓄多元优秀文化,以此作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优化难题的实践理路。

四、结语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发展的重要环节。借鉴新教育学研究范式,有利于梳理与论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关涉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宣传和解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的重要手段,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交织压力的背景下,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力地解读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更生动地阐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长效发展的内在诉求,更是以其使命凝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共识。本文在借鉴新教育学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新解尝试回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中面临的困难,以此作为一次有益探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领域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权作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维度的高度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史洪波,谭帅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重述与研究范式的转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40-46.

[2]王学俭,郭绍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体系、问题与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5(3):49-54.

[3]侯勇,钱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范式:现状、问题与创新[J].江汉论坛,2021(8):50-56.

[4]杨开城.教育学的出路何在:创建新教育学[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26-33.

[5]张耀灿,钱广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论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4(7):4.

[6]杨开城.我们需要何种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视角的回答[J].现代教育技术,2011(6):25.

[7]吴琼.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8-11.

[8]王新刚.反思与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15.

[9]杨业华,刘红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探讨,2004(5):81.

[10]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40-46.

[11]赵玉枝,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内涵、成因及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1(6):42.

(文章选自《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4期)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河南新乡市金穗大道191号图书馆南楼6楼
电话:0373-3683011  邮编:453003